【党史学习】“批林整风”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 第三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上)
绵竹县原有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河埝有官宋硼堰和火埝。官宋硼堰为明嘉靖年间所建土石堰,根基不稳,屡遭洪水冲毁,且鱼嘴分水亦不科学。民国30年(1941年)到36年(1947年)经再次改修,建成一座混凝土滚水坝,两端为混凝土闸墩,并筑拦沙导水埂。这一埝首工程,由于基础不稳,建筑质量差,因而历次山洪暴发则砂石淤积河床抬高,河沙下泻直淤两边埝道,造成阻水妨碍灌溉。火埝为明朝万历年间,绵竹农民在金花镇象鼻山下烧山劈石开凿埝口,引水灌田。但因火埝引水自石亭江,石亭江为绵竹、什邡两县界河。右岸什邡县之朱李埝,水源也引自石亭江。乾隆年间设置平梁,上设海漫,控制掏挖,按成分水。民国25年(1936年)因用水争讼不息,后平梁又为水毁。民国26年(1937年)冬,由朱李火埝工程管理处统一修复。
小河埝则有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射水河四条河埝,源流稍长的马尾、白水、龙蟒三道河埝,多系临时扎埝。射水河发源于三箭水(今属土门镇),由于河床地势处于平原低槽,沿河又有发水,致使河扎埝多至30余道。泉埝多分布在县境东南部分,有400多道,水量大小不等,有的常年不断流,有的在小满后水流才能出泉,灌溉面积小,一遇天旱,多数泉埝断流,水源很不可靠。至于大小2000余口水井,用人力、牛力车水,只能补充部分水源解决缺水问题。埝塘30余口,深浅冬水田约4万余亩,积蓄河埝或泉埝余水,只能蓄水,以补充河埝灌溉用水之不足。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绵竹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灌溉与防洪并重,工程与管理并重”的方针,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对官宋硼堰、火埝及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埝、龙蟒河河埝进行了整治改造,分期兴建了人民渠、红岩渠等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修建人民渠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是四川省水利厅主办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水源来自都江堰。人民渠绵竹境内建设工程,为人民渠第四期工程,从石亭江左岸天主堂起经新市、清道、孝德、齐天、什地乡到绵远河右岸。干渠长32.1公里,为梯形渠道,底宽5米,深3.4米。
干渠工程由官渠堰工程处与绵竹县水利部门派出技术骨干进行干、支渠的勘测设计,定线施工等准备工作。1955年8月26日,四川省水利厅下达《关于修建官渠堰第四期工程意见》,随即成立“官渠堰第四期工程委员会”。绵阳专区又成立了“联合指挥部”,这一工程是涉及到几个县的大工程,按照专区指挥部的安排,广汉县负责石亭江跨河涵洞及有关工程,德阳县负担从马尾河交叉工程至绵远河右岸干渠工程。绵竹县负担从石亭江左岸至马尾河右岸12.4公里的干渠工程和桥、闸、涵洞等建筑90多处。
在省、地两级的领导下,绵竹成立了“官渠堰第四期工程绵竹指挥部”,由县委委员、副县长郝尚光任指挥长,抽调农水等部门干部55人(其中党员9人,团员19人)到指挥部工作。指挥部下设秘书室、政工组、工务组、财务组、器材组分管各类事务,共组织新市、新胜、玉泉、清道、齐福、孝德、齐天、什地等19个乡的民工6887人上工地,共编成五个民工大队,大队以下分编为3至8个中队。大队、中队皆有政工员、施工员。
1955年在人民渠干渠修建的同时,县水利部门即组织技术人员,与灌区各乡调查规划,本着“当年受益为主”划定范围,根据官渠堰工程处统一要求,万亩以上灌区修支渠以下为分水洞,渠道尽量利用泉堰、沟渠作为引水渠道。县专门成立“修建委员会”领导施工,按“民办公助”原则,材料经费由县适当补助,受水乡、村组织劳力进行,与干渠工程同时完成,计支渠7条,万亩以下分水洞55处。利用旧渠见效快,但弯道、浅滩多,下游用水困难。1965年至1978年中,先后对大石桥等5条支渠和97条斗渠进行改造,改变了长、宽、弯、乱的状况。
1958年冬,对人民渠进行改建。1959年进行干渠扩建。1960年挖掏石亭江左濠淤积。1962年修建左濠680米涵洞三孔(绵竹担任工程30%)。1972年为解决石亭江涵洞出口段影响过水问题,由绵阳地区组织德阳、绵阳、三台、绵竹四县劳力开挖新渠1077米。1974年由人民渠七期工程指挥部组织中江、三台、绵阳三县进行中河涵洞扩建三孔长400米,与左濠涵洞接连。1977年绵阳地区为增加用水,由人民渠管理处设计,不增加占地面积,进水量由原来的3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80立方米/秒。减小边坡,加宽渠底为10米,加高渠埂,镇底护坡做成三面光渠道。由绵竹、德阳、中江、绵阳四县施工。1978年至1979年,由绵竹承担四期扩建遗留工程,新建干河子倒虹涵洞,玉泉公路桥节制闸,改建公路桥、机耕桥、泄洪涵洞等工程。绵竹修建人民渠工程总投工约450多万个。
1977年干渠扩建后,水位增高,干渠左岸洪水通过涵洞排泄到支渠。地区核定将26、27、28三条支渠改建为排灌两用渠,扩大断面,浆砌渠埂,增大输水能力。
人民渠四期工程的建成(即绵竹段干渠)和以后干渠延津以及相应的几次干渠的扩建,增加了绵竹农田灌溉水源及前期效益。人民渠第四期工程(即石亭江涵洞到绵远河红岩寺绵竹段)于1956年建成后,给绵竹县齐福、观鱼、新市、清道以及齐天、什地、孝德乡增加了98100亩的灌溉用水。其中旱地变水田约33100亩,亩产一般增加50%以上,原有65853亩缺水田变为饱水田,既能提高季节按时栽播不误农时,又增强了抗旱能力,亩产一般增加20%-30%,两项合计增加水稻总产在1300万斤以上,改变了几个乡亏缺水地区农业生产面貌。
二、修建红岩渠
官渠堰四期工程建成后,下片灌区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但官渠堰以上官宋硼堰和白水河以及火堰尾水地带,仍然缺水。什邡也为解决前进渠尾水区缺水问题而发愁。经过与什邡协商报请四川省人民政府、省水利厅批准修建红岩渠。红岩渠引人民渠水,在彭县官仓电站进口,因进水地段在彭县红岩乡故名。干渠长58公里,自官仓电站向东经彭县万年乡、红岩乡沿山修渠入什邡境内湔底、云西、灵杰三乡,向东北横穿石亭江入绵竹境内玉泉乡后又向北至土门乡,过射水河转向东经遵道乡、西南乡,然后在转向东北乡经五福乡至富新乡入绵远河。设计引水流量分三段,进水口至石亭江段12立方米/秒,石亭江至马尾河段10-12立方米/秒,马尾河至绵远河段8-10立方米/秒,灌溉彭县、什邡、绵竹三县17万余亩农田。绵竹县玉泉、土门、板桥、遵道、西南、东北、五福、富新、齐天、什地、新市、清道、孝德等12个乡的13万余亩农田受益。
1967年1月4日,绵竹、什邡两县签订了修建红岩渠协议后,绵竹便积极筹备修建工作。当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造反派组织活动猖獗,局面十分混乱。绵竹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对关系农业生产的水利建设相当重视,“红岩渠工程指挥部”由县人武部部长李庆任指挥长,张心善、张振江任指挥,抽调干部108人,其中水电局有30余人,大部分为党员。指挥部动员22个平坝公社全部参加修建,工程分三期进行,每期出动民工1万余人。一期工程23公里,绵竹修建12公里,从彭县红岩公社庞家沟至什邡湔底公社排洪河涵洞。1967年2月动工,1967年6月完工通水,首期工程指挥部设在什邡县的湔底公社,下面分设五个工段,分别管辖丁家山、白石沟、刘家沟、白虎头水库、观音堂一带的工程。本期工程是在造反派夺了当权派的权力这一历史条件下开工的,但造反派在红岩渠工程指挥部夺权失败,引起了县生产委员会的警觉,主持工作的李润泽、张心善在和生产组的陈才高等研究后,立即发出了红岩渠工程不成立革命组织的指示,为以后工程的开展扫清了派性干扰的障碍。
接着县水电部门又抽调技术干部进行二期工程的勘测设计,从什邡灵杰公社广木铁路起,横跨石亭江1300米建工程至东北乡马尾河上,全长24公里,全由绵竹修建。1967年11月动工,经半年时间于1968年7月完工。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派性斗争紧张激烈的阶段。这期工程中,绵竹县还有个工段设在什邡县的灵杰公社。由于武斗的影响,一方面煤炭供应呈现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因为土门、广济两公社之间派性对峙,中断了绵竹通向什邡的公路交通,绕道迂回运输,又怕遇到打砸抢抄抓的事情发生,这就使得什邡工地上2千多民工生产生活上的用煤得不到保证。为此,指挥部张振江决定派在县上任过财委主任及办公室主任的宋平到什邡山区组织收购小煤窑的煤炭,由火车运往灵杰工地销售,以解决燃眉之急。由于宋平等同志山上山下,收购销售的紧密配合,保证了整个灵杰工段和绵竹地界许满德同志负责的石亭江涵洞工程,在生产和生活用煤上的需要,使指挥部顺利度过了三个月运输不灵、供给不畅的难关。第三期工程从马尾河薄壳渡槽起经东北,横跨绵汉公路和德天铁路至五福乡、富新乡到绵远河,全长11公里,第三期工程与一、二期遗留的续建工程同时进行。
三期工程总共用水泥2831吨,钢材97.8吨,木材13.9立方米,总投工424万个,总投资997.88万元。全渠于1969年4月完工通水。1969年冬至1971年春又整治了沿山渠、加固渠堤和200米长的条石拱渠,改建渠首等工程,绵竹县11个公社参加,投工115万余个,投资80余万元。渠道初步建成后,由于沿渠地形复杂,修建又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有些渠道质量不够标准,形成“水多进不了,水少流不下”的状况,每年用水高峰期,供需水矛盾较为突出。人民渠扩建后,给红岩渠的扩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了满足13万多亩的农田灌溉用水,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1989、1990年两个冬春对红岩渠进行改扩建。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其纷乱的情况下和地势复杂的半山坡地带建成红岩渠实属不易。由于人武部党委加强了领导,不少党员在混乱的情况下坚守工作岗位参加艰苦的施工工作。如丁家山的大挖方,丁家山地形地质复杂、山高坡陡、乱石纵横、工程浩大,但又是干线必经之路。当时有的提出开凿隧道,但又是风化岩掘进既不安全,还需大量水泥、条石无法解决;有的提议改道筑钢筋混凝土高架渡槽,但钢筋需量大,木材、水泥、条石不仅缺乏,运输也无法解决。经过多方案比较,最后仍然决定用人工挖山开渠的办法。要在35米高、140米长的大山劈山开渠,地形险要,场地狭窄,时间紧张,而三个乡的三千名民工要紧急施工。指挥部在一边做好民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三班轮换操作,昼夜不停施工,并且租来两台推土机。当地驻军部队支农协助搞爆破,领导干部、施工人员同民工一道,不怕条件艰苦,不为工程艰险,夜以继日,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干部民工中党员同志更是带头苦干,日夜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于将丁家山劈为两段,挖通了渠道,节约了大量物资,又赶上了工程进度。
又如在修建德天铁路桥涵工程时,先要修建一条临时铁路,以保证火车的正常通行。齐天公社党委在工地的领导同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担负铁路桥的施工中,采取了整段连枕拨轨的办法,组织了400多名民工,在铁路工务段的协助下,利用火车开去和开回的空闲,连夜加班将220米长的一段铁路,边轨带枕移至便道,使火车安全正常运行。既提前了工期又不影响交通,真是一大奇迹。特别是指挥部重视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采用了薄壳渡槽的先进技术,解决了横跨付家河和马尾河的通水问题。马尾河渡槽施工时正值严寒天气,如待春暖施工就将延误工期,影响大春灌溉。技术干部想出搭棚加盖,木炭升温的办法,民工冒着严寒,昼夜在渡槽旁操作,将温度保持在10度左右,保证了正常施工的工程质量,按期筑成渡槽。
红岩渠全渠通水后,从1969年10月到1971年4月还进行了四期、五期工程,主要是改造和加固沿山渠道。红岩渠工程的修建中,既注意贯彻了受益负担的政策,又发扬了支援协作的精神。对不受益的公社,投工记账,在全县大的农田基建中,相互找补,做到负担基本合理。红岩渠的建成,既保证了下岸的灌溉用水,又能集聚上岸各埝余水,使上下埝连成灌溉网,排灌两得,发挥了水的更大效益。主灌区的富新、五福、齐天、什地等乡六万亩农田,1975年比建渠前的1966年粮食增产在50%以上。
三、水库塘埝的修建
绵竹县虽然河埝较多,水源基本能解决农田灌溉,但雨量分布不均,秋雨多而需水少,夏季需水多而降雨少,江河水利用率低。低水区和尾水区,解放前只有靠4万多亩冬田,30多口平塘蓄水补充缺水地区用水。解放后,县委和县政府发动群众兴修小型水利。
1954年8月,绵阳专区在遂宁县召开了修建山湾塘现场会,绵竹建设科派干部前往学习修塘筑坝技术,回县后在马尾九岭村试点修起了九岭塘,蓄水效果较好,以后加高土坝扩建为九岭水库。随后推广在山丘地带,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动员组织农民自筹资金出劳力修建山湾塘。到1980年共建成山湾塘157口,蓄水204万多方,解决马尾、九龙、遵道、土门等乡部分缺水田的用水。由于山塘蓄水有限,一个塘少的只灌溉几亩,多的数十亩,不能解决更大面积的问题。1956年开始修建水库,首先修建民乐水库,库址在土门民乐村,由土门、板桥、西南三乡集体投资投劳,县上派水利干部指导技术,并给予材料资金补助。民乐水库1956年3月动工,1957年建成。1964年、1974年先后两次将大坝加高到10米,蓄水92万余方,灌溉农田1560余亩。民乐水库建成后,又开始修建柏林水库。该库地址在汉旺乡柏林坝,是官宋硼堰灌区较大的蓄水工程。县委十分重视,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县委委员、副县长郝尚光任指挥,付全中任副指挥,由灌区几个乡组织民工,县政府补助经费和材料,于1957年12月31日开工,1958年4月建成,坝高16米,修引水渠长1870米,从徐家埝接官宋硼堰水,后经1959、1964年整翻内坡,1966年进行扩建,加高大坝遇“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中途停工。1982年再次续修,经过一个冬春完成。主坝高20米,主副坝长1200米,总投工120万个,投资90多万元,蓄水245万立方米。不仅可增加灌溉面积8千余亩,利用余水两次蓄水,在灌溉用水高峰时,调剂西埝及官河支渠用水。收到了循环用水,积蓄河埝余水,缓和用水紧张,保证栽插季节的效果。
以后又陆续兴建太平水库,坝址在遵道乡袁家沟,原名袁家沟水库,由遵道乡修建,建成坝高13米,挖引水渠1.6公里,引龙蟒河水蓄库,库容142万立方米。由于集雨面积小,后来在鸡公岭开50米涵洞和引水沟,仍难蓄满。1959年又在玄郎沟下做截留埝开沿山渠1.6公里,在莲花山开凿隧道224米,才解决水源量。1965年至1982年又经五次增安卧管,扩大隧洞,加固坝身等工程,总投工70余万个,投资50余万元,既加固了工程,又增加了水源,解决了250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1965年修建困牛山水库,库址在土门乡天保村半月山脚下,由水电局主持设计施工。第一期工程坝高22米,引水渠2.8公里,输水渠9.8公里,1967年建成,1971年续修大坝加高到33米,库容224万立方米。由于坝身工程质量差,1975年至1981年经过加厚坝坡,返修卧管,钻孔灌浆等三次整治,稳定了坝坡,解决了渗漏,投劳60多万个,该库为前进渠调节用水的补助工程,主灌土门云丰、团结、酸枣村,广济乡新村3500余亩农田,还可调剂遵道部分村用水,再引水至民乐水库。白溪水库在汉旺白溪口沈家槽沟,除自然集雨外,引太鹏寺山沟水关蓄。该库是官宋硼堰的补充水源,用水紧张时节给硼堰二、三支渠直接放水,还可通过牛鼻子闸门给一支渠调水,以满足汉旺、拱星、绵远三乡和安县雎水乡保元村部分农田用水。于1958年修建,经1959年至1968年续修整治,坝高15米,库容98万多立方米,灌溉面积1500余亩。
截至1974年,绵竹县陆续建成规模较小的水库有:东北乡的广和村卧龙水库、东平村双龙水库、广和村红茨藤水库、谷王村上风波水库;广济乡的卧云村围山水库;西南乡隆兴村付家河水库;遵道乡的新田村联合水库、棚花村陈家湾水库;马尾乡的九岭村九岭院水库、八角村八角水库、八角村小柏林水库、九岭村马尾河水库;九龙乡的双桂村团结水库、双石村丰产水库;清道乡的凉水井村众力水库;汉旺乡的牛鼻村新油房水库和板桥乡八一村八一水库。到1985年共建水库23座,其中百万立方蓄水量以上的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8座。总蓄水量120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6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