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批林整风”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 第三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下)
四、机电提灌工程
1963年,四川省委提出“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以后县委加强了机械提灌工作,动员全县人民大搞、大挖地下水,大搞机电提灌,到1970年柴油抽水机达到255台3282马力,电动机95台2310千瓦。汽油机10台,33马力。这些机械抽水泵大都是挖掘大井安机提水,一般深度不够,出水量少,所以必须挖大井,井口宽,占地多,又易垮塌。1978年,县委决定改造提水机井,挖筑沉井代替大井,水电局派技术干部先在五福六大队试点,建成后有不少优点,可以根据地下水的情况,最深可达20米,既不垮塌又少占面积,出水多,每年淘井又少花工。县委指示由农工部负责,水电局指导技术,并适当给予材料补助,因此发展很快。截至1979年5月,改造大井和新打沉井358口。1985年全县共打沉井887口,机井397口,日提水量达到150万立方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柴油机提水(成本高,冬季启动难,污染严重)为电力抽水。1978年全县有柴油机680台,1985年降到295台。而电动机抽水,1978年由之前的284台增加到869台,8423千瓦。
除了这些分散的小提灌设施外,1966年修建的红旗电灌站是绵竹县较大的电力提灌工程。红旗电灌站未建站前,系官宋硼堰下游一片泉埝区,是较干旱的缺水区。由于水源严重不足,1962年大旱后,在铁桩埝建起了用120马力柴油机为动力的提灌站,但该站位置低,提水少,只能解决部分旱区问题。因此改建电灌站,由水电局投资,勘察设计,于1966年12月动工,在高尊寺背靠马尾河,临近氮肥厂处建设机房,跨越铁路桥涵一座,跨越绵(竹)德(阳)公路大渡槽一座,跨越德(阳)天(池)公路桥一座,以及引水渠2公里,机坑、抬沟等工程挖填方40余万方,劳力70余万个,投资110余万元。装有8台电动机,975千瓦,3台变压器,8台水泵和辅助设备。提取铁桩埝地下水和人民渠高水位补给水。每年大小春提供农业用水200万立方米左右,主灌东北、清道、齐天、孝德四个乡15个村。每天提供工业用水400多万方,解决氮肥厂用水问题。1967年3月建成后,成立红旗电灌站领导小组,1969年7月合并成立“绵竹县农机服务站”。电灌站下放给四个受益公社管理,1972年县革委决定收回县管,由水电局直接领导,配备站长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工作。
全县提灌工程,在灌溉期(约40天)可提供农田用水5653万余立方米,工业用水500余万方。如遇干旱年份,提水抗旱的质量更不止于此。这些提灌机械,还在防洪排涝和工程兴修中的排水施工中起到不少的作用。
五、防洪工作与防洪工程
(一)防洪工作
绵竹县主要河流,源于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山区河谷落差较大,河水随着季节的改变,涨跌变化很大。夏秋多雨,往往洪水暴涨,沿河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都遭受着洪灾的威胁。
解放后县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首先组织防洪领导机构。1950年成立了防洪委员会,1955年改为防洪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一般5月至8月办公。1982年防洪指挥部定为常设机构,办公室设在县水电局内,办公室主任由水电局局长兼任,工作人员3人,负责传递汛情,组织单位、乡镇和厂矿汛前检查和防洪抢险工作,发生灾害后灾情收集及汇报等工作。
防洪工作重在预防,每年冬春农闲季节,由水电局技术人员进行勘察施工,各沿河乡村组织民工扎笼筑堤,修复或加固水毁工程和抽心疏掏,引导洪流。洪汛季节沿河组织抢险队,准备竹笼卵石,以备抢险。解放后曾出现多次洪水,最大的譬如:
1959年8月9日至12日,汉旺地区降雨709.9毫米,绵远河出现最高水位702.9米,洪峰量1460立方米/秒。石亭江最高洪峰水位102.21米。绵远河洪水进入汉旺场镇炭市坝。天池乡政府、信用社、供销社、邮电所住房全被冲毁,德天铁路铁轨400米被毁,安什路部分冲毁,桥梁冲断12道,水利设施冲毁35处。8月18日又涨第二次洪水,绵远河水位701.66米,石亭江水位101.75米,两次洪水冲毁农田21000亩,房屋倒塌6219间,牲畜圈舍1339间,牲畜死亡400余只。洪灾爆发后,县委、县人委领导与水电局干部立即奔赴现场指挥和帮助抢险,天池乡党委一班人临危不惧,在紧急情况下,乡党委书记带领党委和乡人委工作人员,一边撤离一边帮助附近群众抢险,共产党员向荣不顾自己房屋进水,带领民兵积极抢险,在洪流湍急中不顾自身安危,强行渡水救出楠木沟三村被洪水围困的8户社员,又带领民兵抢挖30多米长的排洪沟,保住了集体的房屋和财产,被四川省委、省府抗洪救灾表彰大会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1964年7月,绵竹县突发暴雨,7月4日、6日和19日、21日先后出现4次洪峰,石亭江最大流量达到2700立方米/秒,绵远河流量达到2020立方米/秒。同时白水河、马尾河、龙蟒河、射水河几条河洪水也急剧上涨。洪峰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30年来所未见。4次洪水,冲毁防洪工程93处,埝渠32条,山塘垮塌4口,农田冲毁淹没12000余亩,倒塌房屋400多间。汉旺、广济、什地、观鱼等乡被洪水围困的居民有1千多人。公路冲断4处,桥梁冲毁57座,铁路塌方70余米,冲走木材300余立方米以及矿山物资,造成天池煤矿停产,损失十分严重。当第一次洪水发生时,县委就指示防洪指挥部及时指挥各部门、乡区进一步做好防洪工作。第二次洪水后,县委、县人委召开紧急会议,对各有关部门和沿河各乡党委、人委做了部署。洪水一次比一次大,县委采取紧急措施,除了防洪指挥部县委有一副书记专门负责,办公室昼夜值班监视灾情、处理紧急问题,并抽调农水等部门干部分赴灾情大的乡镇,指导协助当地党委组织群众开展抗洪工作。洪水来时扎笼堵缺,排水泻洪,经过抢险救援,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1082人,抢救了大量国家、集体、厂矿和居民的财物,减少了损失。洪水过后,组织一些群众生产自救,对淹过的农田能种的增种短期作物,以弥补灾害损失。
(二)防洪工程
1.石亭江防洪工程
石亭江发源于县境西北九顶山南麓,为绵竹、什邡两县界河,流经绵竹县广济、玉泉、新市、观鱼乡,由于落差大,水流湍急,夏秋多有洪水为患。在防洪问题上,两县由于防洪工程往往各顾一岸,意见分歧,多次经省水利厅、绵阳专区、温江专区(什邡1953年起属温江专区所辖)会商,确定统一勘察合理安排。1963年至1974年,在石亭江左岸绵竹县一些险要地段(沙罐窑、贺家埝、禹王庙、赖家滩、李家长堤、天主堂、树林子、桃花埝、杨家埝、七星庙)各处修筑了固定灰浆防洪堤7000多米。1975年,副省长李林枝视察石亭江防洪工程后,给两县拨款40万元。县委召开各公社党委会部署了防洪任务,22个公社组织了民工2万多人,水电农机局党组抽调技术干部10余人,从1975年春至1977年三个冬春改造和新筑防洪大堤23.333公里,共完成土石方157.57万立方米,用工351.5万个。在以后几年的洪水检验中,又进行了部分堤基的加固。1983年,又对下段向家埝、白庙子、七星庙、罗家塘坊各段采取水泥浆铅丝笼护基。通过逐年的治理,虽有由于洪水过猛而发生局部溃缺,地埂毁坏状况,但都及时加以抢修或加固。这样不但控制了石亭江的洪水泛滥,避免了沿河的农田毁坏和人民财产的损失,发挥了很大效益,并且为今后开发河滩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绵远河防洪工程
绵远河发源于绵竹县西部山区,流经绵竹、德阳市中区,绵竹境内全长20.6公里。源头山区集雨面积广、暴雨强度大,洪涝灾害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年进行了河道的疏掏,堤防的建筑和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指导沿河各乡村,每年冬春在河道险要地段装笼筑堤防范洪水。但这种竹笼防洪牢固性差,且一两年后必须重新换扎,劳力和竹材消耗量很大,沿河乡村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要求修筑永久性防洪堤。1962年,绵远乡组织劳力,水利部门补助石灰等材料试修了一段灰浆堤。1964年,为保护汉旺镇的安全,修建了一条长1460米的防洪堤,当年冬,又在汉旺乡宝林院修筑了一条长640米的灰浆堤。1968年东方汽轮机厂对汉旺段防洪堤进行加固,以保护堤后的生活区等建筑。1976年,水电局再次进行了勘察,制定了“治理绵远河工程规划”。继而对于一些险要重点河段,采取县上补助材料(石灰、水泥),乡村组织劳力的办法修筑较为永久性的堤埂,加强防洪能力。陆续建有:汉旺官宋硼堰桥闸以下右岸1450米的堤防、左岸牛鼻子一带800米堤防、右岸宝林院一段640米堤防,兴隆乡哑巴桥至巴巴店800米堤防,拱星乡吴家双庙子至马家河坝1300米堤防,富新灵官楼280米堤防,绵远乡汪家枫树560米、何家芭茅林300米、三王庙116米,什地乡刘家泉700米、邬家磨坊300米防洪堤。汉旺堤埂又再次加固。这些工程都起到了保护该段堤防以内农田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3.小河防洪工程
射水河、龙蟒河、白水河、马尾河四条河流,集雨面积大,且上游平原集雨亦流入河床内,上中游河道相距近在三至四公里,河床宽窄悬殊大,弯道亦多,由于弯多河浅地势低,每年夏秋多雨季节,洪水对沿河两岸农田威胁很大,大小洪涝灾害也比较频繁。水电局党组每年调派干部检查协助沿河11个乡进行防洪抢险工作。1973年,土门乡党委、政府本着自力更生精神,筹集资金,组织劳力,将射水河上段3.9公里的河流,采取挖掏河床,裁弯截角,沿岸筑堤的措施,起到了防止洪涝、保护耕地、改造下湿田的作用。
1978年2月,县委决定改造治理射水河从土门大鱼嘴至板桥乡地段6700米,同时将龙蟒河尾段从遵道红岩渠涵洞顶起废弃旧河,新开河道至土门薛家高坎汇入射水河,长1820米。县委调动了遵道、土门、什地、齐福、齐天、孝德、广济、九龙、西南、东北、板桥11个乡劳动力,于2月中旬动工,4月上旬完成,河道裁弯取直,开新填旧,新挖河床,两岸筑堤,增大了洪水容量。两河改造完成土石方55万余方,投工110万个,修筑堤防17,240米。不但有利于防洪灌溉,并且利用废河床造地,恢复水毁耕地,共计1050亩。
1979年,白水河结合人民渠交搓工程上移,将旧河床改道770米,两岸筑3米高的堤防汇入射水河。不仅消除了沿河一带900余亩农田的涝害,同时利用废弃河道还耕60余亩。
4.排涝工程
绵竹县农田在河床两岸低洼地带和地下水位很高的部分地区,多年形成了面积不小的下湿田,全县除因缺水用以蓄水的冬水田外,下湿田占四万余亩。这些田由于长期渍水,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排水不畅,田土冷浸,养分缺乏,缺氧形成藏水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亩产长期停留在一两百斤,是提高农业生产一大障碍。这些下湿田分布在土门、清道、新市、板桥、玉泉、齐福、观鱼等乡。县农水局党支部派技术干部实地进行了解,分析了形成藏水田和排水不良的原因和问题,研究了措施,报请县委批准,将改造下湿田列为1960年代农田基本设施的项目之一,发动全县有下湿田地区的广大社员大挖排水沟。在改造下湿田的同时,水电局派技术员到新市,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在新市二大队和十一大队挖了一条长700多米的深沟排水,排干了200多亩下湿田的积水。1960年,小春就种上油菜、小麦,效果十分显著。1967年,县委在新市公社召开了全县各有关公社党委书记改造下湿田现场会,总结经验,布置到会公社改造下湿田的任务,会后积极行动。新市公社三万五千多亩耕地,下湿田即占一万多亩,列为县重点改造下湿田地区。公社党委组织群众在水电局干部的技术指导下,从1964年到1966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投工20余万个,完成排水沟渠72条,合计长80多公里,将小泉沟、石佛寺、崔家桥、半边月等地区的1万多亩下湿田全部改造完,以后每年进行维修。1980年,又采取卵石砌浆埂,保证了排水效果,农作物获得了大幅增产。
1964年至1968年,玉泉、板桥公社开挖排水沟15条,合计长14.9公里,改造了玉泉乡向家油坊、瞿家双龙门、铜瓦寺、倒石桥、筲箕泉和板桥乡塔子坝、柏杨树的8000亩下湿田。观鱼、齐福公社开挖排水沟13条,合计长59公里,改造了齐福乡乌鸡洞、金星包和观鱼乡灵塔寺、红豆村、蒋家桥地区的3000多亩下湿田,种上了小春,使一季田变成了两季田。其他清道乡刘家坝、土门黄泥坝、孝德乡白家坝、什地乡东岳庙、拱星乡白溪口、齐天乡土台子、遵道乡的大麻柳树等下湿烂泥田都采取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的措施。全县总共开挖排水沟320余条,长约两百多公里,改造下湿田和排干浅冬水田52,000多亩,以后这些田地年年都获得了好收成。